一、中国
1、早期
铠甲起源于原始社会时以藤、木、皮革等原料制造的简陋的护体装具。商与周时期,主要使用皮甲。
战国后期,铁铠开始出现。西汉时期的铁铠经了由粗至精的发展过程,从用较大的长条形的甲片(又称甲札)编的札甲,逐渐发展为用较小的甲片编的鱼鳞甲。
到三国时已出现了一些新型铠甲,有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和马铠等五种。南北朝时期,随着重甲骑兵的发展,适于骑兵装备的两当铠极为盛行。北魏以后,明光铠日益盛行,逐渐成为铠甲中最重要的类型。
2、唐代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的铠甲有13种: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白布、皂绢、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乌锤、细鳞是铁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木甲等铠甲则是用丝绸等布料和一些皮料制成。
唐代还出现了非常特别的铠甲,由纸做的铠甲:纸甲,是用多层纸叠粘在一起制成的甲衣。
另外还有绢甲,它一般不用于实战,只是宫廷侍卫、武士的戎服。
3、宋代
宋代铠甲有很多种类,如金装甲、长齐头甲、短齐头甲、金脊铁甲、连锁甲、锁子甲等,而且铠甲的组件较多。
轻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皮甲,还有一种是纸甲。
宋代还有一种特色的轻型铠甲:依仗甲,它也被称之为“五色介胄”。
4、明代
明代是重型铠甲和轻型铠甲地位交替的时期,重型铠甲穿着笨拙,不便于实战,逐渐被淘汰。主要使用的轻型甲是布面甲和绵甲。
5、清代
据《清会典》记载,清代甲胄分为明甲、暗甲、铁甲和绵甲等几种。前三种属于带甲片的铠甲,多指铁甲;后一种则是布面甲,不用甲片,以棉絮为里,即采用缝制厚实的布质纤维层,表面缀有甲泡,以此阻挡弓箭。
二、日本
1、日本甲胄诞生于三世纪后半开始的古坟时代。其中以短甲和挂甲为主要代表。短甲,利用较大的条形甲片制成的躯干甲;挂甲,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属的小片连缀而成。
2、大铠,起源于两档式挂甲,在平安时代中期就已经出现,出于提高防护能力的目的,其中在重点部位也运用了铁制材料。
3、胴丸,在平安中期出现,和大铠一样都起源于日本原始的挂甲,但是主要作为下级武士所着用的铠甲。
3、腹当和腹卷都是最早出现在镰仓时代后期的步兵用轻型铠甲,因为是提供给缺少资金的低级士兵所使用的,所以结构都要简单很多。
4、当世具足,出现于室町中期,是日本甲胄发展的集大成者,作为坚固耐用的实战甲胄成为当时的主流。以桶川胴为基础,发展出来二枚胴,五枚胴,雪下胴等诸多样式。
三、欧洲
1、早期
最早的铠甲,是由整片皮革制成的皮甲,用兽牙串成一串,代替头盔。埃及、亚述等国的士兵,多穿亚麻制护甲。后来随着科技、尤其是冶炼技术的发展,开始有了鳞甲和金属制成的头盔。
2、古典时代
在马其顿征服之后的希腊化时代,各国的步兵基本上都以胸甲和鳞甲为主要装备。
在罗马之外,凯尔特蛮族很早就发明了锁子甲。后来,罗马人在鳞甲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著名的环片甲。
3、中世纪
在中世纪早期的黑暗时代中,欧洲又重新回到了蒙昧时代,人们几乎没有防具的概念。就是在稍后的时代中,锁子甲,旧式的鳞甲和镶嵌皮甲一起流行起来。
13世纪,局部的整体护甲如胸甲等开始出现;14世纪,带活动面罩的头盔问世,全身甲已具雏形 。
4、近代
整体金属铠甲出现于16世纪晚期,称为全身铠甲或者板金甲。
在古代战争中,甲胄是保护士兵免受伤害的重要装备。而为了制作出坚固耐用、满足战斗需求的甲胄,选择高品质的布料至关重要。甲胄工匠的任务就是销售高质布料,确保每一位战士都可以穿上最好的装备。
甲胄工匠所销售的高质布料采用优质纤维原料制成,因此具有出色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损特性。这种布料不仅轻便舒适,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抵挡来自敌人的攻击。无论是刀剑的切割还是箭矢的射击,高质布料都能为士兵提供良好的防护。穿上这样的甲胄,战士们的战斗力将得到大幅提升。
甲胄工匠提供一站式的采购服务,将各种款式和颜色的布料一应俱全。无论是需要制作重型甲胄的骑士,还是需要柔软灵活的轻甲的刺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布料。工匠们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和特殊需要,提供专业的建议,并确保客户得到最满意的产品。
布料作为甲胄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甲胄的质量和性能。因此,尽管使用金属制作的甲胄在防护力和耐久度上有其独特优势,但布料也同样不可或缺。它能够提供灵活性和舒适性,让士兵能够迅速移动并灵活应对战场上的变化。
作为甲胄工匠,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布料,帮助战士们获得最佳的防护装备。无论你是一名勇猛的战士,还是一位注重品质的军事爱好者,我们都期待能为你提供优质的布料,帮助你在战斗中脱颖而出。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您带来帮助!
甲--甲衣,是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它可以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免受伤害。先秦时期人们把皮革、藤条等物做的防护装具叫做“甲”,后来有了钢片、铁片制的甲便改称“铠”。
胄--头盔,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
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军服的概称。
起码在唐代以前。
从甲片的细节上也可以得出一样的结论,吐蕃甲胄甲片无论在造型、尺寸还是开孔、编方式上都与唐甲片一致。面对这样一领甲胄,说它就是唐甲也不为过。
相比札甲,吐蕃甲胄装备更多的是锁子甲,《吐蕃传》记载吐蕃军队:“人马俱披锁子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唯开两眼,非劲弓利刃之所能伤也”。
答:甲胄是古代武士所穿的盔甲,从内套软的到外面硬的全身披挂称甲胄,内用革,外用金属包装,精制成连环甲,鱼鳞甲,梭子甲,是古代武士的军装也是防护刀枪箭戟的防护服。
胄--头盔,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甲--甲衣,是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它可以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免受伤害。
先秦时期人们把皮革、藤条等物做的防护装具叫做“甲”,后来有了钢片、铁片制的甲便改称“铠”。
甲胄指的是铠甲和头盔。
出自《礼记·儒行》:“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行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甲胄鱼是脊索动物门无颌纲鱼形动物。“无颌”的意思就是没有颌骨,颌骨就是构成口腔上下的骨头,上面的叫上颌骨,下面的叫下颌骨。
↑硬骨鱼的鱼头骨骼(粉色的是上颌骨,绿色的是下颌骨)
没有颌骨的话,嘴部无法开合,不能通过张口闭口的动作来捕捉和撕咬猎物,所以甲胄鱼的捕食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最终灭绝的原因之一。
甲胄鱼的头部和前半身因为包裹了一层像盔甲一样厚重的甲片,所以得名“甲胄鱼”,其中的“甲胄”就是盔甲的意思。甲胄鱼生活在4亿多年前到5亿年前之间,它们大多体态笨拙、游动迟缓,只能在海底生活。甲胄鱼类的嘴巴像一个圆形的吸盘,因为没有颌骨,不能通过张口闭口的动作来捕捉和撕咬猎物,再加上被厚重的甲片“拖累”,它们只能栖息在海底,靠着过滤海水中的生物或者微生物来填饱肚子。
甲胄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类群,包括盔甲鱼类、头甲鱼类、缺钾鱼类、杯甲鱼类和鳍甲鱼类等,不同的类别外形各不相同,给题主看几个甲胄鱼的代表:
曙鱼生活在4亿年前,体型很小,大约只有5厘米。
星甲鱼是最早出现的甲胄鱼类代表。
半环鱼通常栖息在河流、湖泊中,以吸盘状的口吸食细小食物。
头甲鱼也叫骨甲鱼,身上披着长条形的骨质甲片。
花鳞鱼的身体上覆盖着大约1毫米长的细小鳞片,特别漂亮。
鳍甲鱼在甲胄鱼里属于游泳能力比较强的一类,能够游到水层表面获取食物。
莫氏鱼的身体细长,像一条长管子,有可能是七鳃鳗的祖先。
——以上内容参考米莱童书《生命简史》
jiazhou
胄zhòu
1. 盔,古代战士戴的帽子:甲~(甲衣和头盔)。介~(“介”,甲衣)。
2. 帝王或贵族的子孙:贵~。~裔。~子(古代帝王和贵族的长子,都要进入国学学习,后亦泛称国子学生)。
〈名〉
(1) (形声。“胄”古有两个字。小篆字形从肉,由声。本义:头盔)
(2) 同本义
胄,兜鍪也。从月,由声。——《说文》
离为甲胄。——《易·说卦》
(3) 又如:甲胄
(4) 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帝室之胄。——《三国志·诸葛亮传》
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5) 又如:胄子(帝王或贵族的长子);胄监(国子监);胄阀(家世门第)
(6) 泛指世系
岂孤人之能胄。——《遂志赋》
树木中的甲胄是指木栓组织。整个夏天,树木都在它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存储木栓组织即死的间层。木栓不透水,也不透空气。空气停滞在它的气孔中,阻挡住树木活机体中的热,不使热向外散发。甲胄是用来防寒的。
甲胄,汉语词汇,拼音为jiǎzhòu,有三个释义,泛指兵器、披甲戴盔,还指战争。
出处:宋·范仲淹《铸剑戟为农器赋》:“任甲胄於忠信,施干橹於礼义。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劳;小往大来,变东作西成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