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从及时满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入手,减少孩子的焦虑感;
2、适时地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可供探索的玩物,占住他的双手使他没有机会去吸吮手指;
3、用新奇的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多和孩子做亲子游戏等办法去进行引导;
4、鼓励他与小朋友一起玩,消除家庭环境中致使小孩苦闷的不良因素;
5、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开阔眼界,分散注意力,忘记吸吮手指;
6、如果孩子已经把小手指头放进嘴里,家长就需要运用引逗的方法分散孩子对这个固有习惯的注意力,切不可使用打、骂、恐吓,或辣椒、黄连涂手指等办法,这样有害小儿的身心健康;
7、部分小儿过分吸吮手指,咬指甲,常常是由于触觉防御过度引起的,可以对孩子进行皮肤触觉训练,很有效果。不仅能够改善孩子吸吮手指的坏毛病,而且能激发快乐情绪,培养专注和观察能力。
一般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独立的愿望,并萌生自我意识。他们不愿事事受父母的管束,对父母的包办或摆布产生反感。当大人不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把内心的不满毫无保留地发泄出来。另外,孩子只不过刚刚具备了一些初步的简单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借大世界个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还不能理解,他们要独立,却又做不好,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因为达不到目的而发脾气。
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有些事情他们还说不清,因而在大人坚持要他做不愿做的事,或大人坚持不能允诺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用发脾气来宣泄其压抑的情绪。
人小脾气大的孩子,除了脾气倔之外,还有点“小聪明”。他们能摸透大人的心理,也掌握了一套规律:只要先撒娇,再磨缠,最后向大人发一通脾气闹一番,什么目的都能达到。
孩子发脾气、耍赖,原是作为要挟大人的手段,并不希望太过火。可是,脾气一发,过分的兴奋就像决堤的洪水,奔腾呼啸,理智丧失,任凭情绪左右,只顾撒野,一点余地不留。过后,虽然愿望达到了,但对自己发脾气时的那种诸如以头撞墙、摔坏心爱的玩具的行为却也感到后悔,甚至内疚。同时,尝到了对自己行为的无可奈何的滋味,也体验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他们会感到自卑和痛苦。
因此,对大发脾气的儿童,家长应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绝对不要斥责或体罚孩子。
二是紧紧拖住孩子,不要让孩子撒野毁物和自毁。
第一个原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斥责等于火上加油,适得其反。特别是家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样子,等于是孩子发脾气的“榜样”。须知,柔能克刚,而刚却克不了了柔。
第二个原则的着眼点,在于用骨肉之情和善良的愿望,帮助孩子控制难以自制的情绪,让他一动不动地呆上5分钟,爆发的情绪就会平息下来。
待孩子发过脾气过后,应同孩子谈心,教育孩子认识发脾气的危害,学会以理智驾驭感情。平时,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应主动地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满足,怎么撒野也不行,让孩子明白:凡事必须讲道理,无理寸步难行。
对人小脾气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口径必须一致,切忌南辕北辙;教育务必坚持,坚持一段时间,情况就会好转。
其实我看了不少育儿书,尤其是借鉴了国外的育儿经验,大概就是:一、不要把孩子当做孩子,把他当做一个和你一样平等对待的人,不要小看孩子的适应能力,他们的潜能很大,你能把他放在什么样的高度,他就能发挥什么样的潜能!二、和孩子交流要蹲下,平视孩子,主要是让孩子平视你,也要你从你孩子的眼里看这个世界,理解孩子!三、放手孩子,相信孩子,做错了没什么,不要对孩子说太多的“不”……四、孩子无心做错事的时候,要从错误中找到孩子的优点!还有很多,这个是我个人的总结,希望对你有用。
其实宝宝晚上哭闹不一定缺什么元素,有可能是饿了,或者就是醒了没人在旁边就有安全感。
5个月左右的宝宝可能还没有从白天黑夜的概念,所以白天睡觉,晚上就老是醒。这时候妈妈就要注意
开始慢慢把宝宝的这种在肚子里的习惯改过来。还有,宝宝一没有安全感就哭,是不是妈妈你把宝宝饱着的
时候就不哭了,就是这个原理。 平时妈妈多给宝宝按摩按摩,小手指丫啥的,还要注重从小培养与宝宝的亲子关系,多做一些亲子游戏,这样宝宝的这种缺乏安全感的感觉会好一点。
若真的很哭闹的话,建议去看看医生怎么说。呵呵,相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