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装备 > 详情

古代的武器都是怎么分类的

2025-07-12 12:55 |陪天游戏 |来源:未知

一、古代的武器都是怎么分类的

古代兵种主要分成4类,相互之间有如下的相克关系

1重骑兵,定义是采用冲击方式(shock)作战的骑兵

2重步兵,定义是采用冲击方式(shock)作战的步兵

3轻骑兵,定义是使用投射武器(missile)作战的骑兵

4轻步兵,定义是使用投射武器(missile)作战的骑兵

在理想条件下,4类兵种的强弱点可以归纳如下:

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这个原则要求重步兵训练有素,使用长兵器。中世纪的民兵不算。拔刀的弓箭手不算。

原则2:重骑兵对于重步兵战斗队形的侧翼和后方有毁灭性优势。这点之所以能跟原则1同时存在,是因为古代战争中重步兵战斗队形在交战中转身对付另一个方向的威胁,是完全不可能的,几乎没有任何成功的例子。当然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下面会谈到。

原则3:轻步兵对于重步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的前提是轻步兵必须使hit and run策略,随着而来的就是受到地形和指挥官的限制很大。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战斗变成近战,那么轻步兵自动转化为不合格的重步兵,必然导致失败。

对于这个原则,笔者认为有必要做进一步说明。在原著中,archer jones用于证明该原则的战例较为薄弱。大部分都是非正规军的轻步兵对正规重步兵的胜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正规步兵的作战往往意味着纪律和阵型。而轻步兵使打了就跑战术的时候,却通常要求采用分散队形并且不断的后退。这对于多数古代正规军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不过在许多情况下,重步兵由于某种原因(如对方重骑兵的侧翼威胁)无法有效前进,则该原则对正规军有效。具体战例如黑斯廷斯和福科克战役。

原则4:轻骑兵对于重骑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跟原则3非常类似,前提同样是轻骑兵必须使打了就跑策略,随着而来的就是受到地形和指挥官的限制很大。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战斗变成近战,轻骑兵自动转化为不合格的重骑兵,同样导致失败。

原则5:轻骑兵对于重步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跟上面的3,4不同,由于速度差别,hit and run的战斗很容易实行,所以优势很大。

原则6:重骑兵对于轻步兵具有绝对优势,不论轻步兵是否试图转变成不合格的重步兵

原则7:在射击对抗中轻步兵对于轻骑兵具有优势.原因是地面平台保证更高的射速和准确性。不过需要注意,轻骑兵这时候通常会拔刀变成重骑兵,尽管是不合格的重骑兵,借助马匹的冲击力通常还是足以通过冲锋击溃轻步兵。

原则8:相同兵种对抗防御一方具有天然优势。这点对于重步兵非常明显,对于重骑兵则完全不符合。

原则9:以上原则是在双方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有效。此条为笔者根据个人理解添加。

原则10:以上原则仅仅反映各兵种的内在优缺点,不能确保战斗的最终结果。战斗结果还取决于指挥官能否正确的扬长避短以及其他不可预知的因素。此条一样为笔者根据个人理解添加。

所谓使用步兵对抗骑兵(这里说的都是战术层面的),则必须在轻重步兵的合同这一前提下完成。而对抗中的基本特色是防御。如果你同意上面那个图,那么这个结果是显然的,骑兵(无论是怎么样的骑兵,哪怕是拜占庭优秀的混合型职业骑兵)在良好的步兵合同下是脆弱的,无法发动有效的进攻。

因此,我作了“步兵可以对抗骑兵”这个断言。

骑兵的强大的战场战术机动能力,是步兵可望而不可及的。骑兵可以利用其机动打击步兵方阵的薄弱部位。为了弥补方阵后方的薄弱,步兵方阵必须作相应的调整,这大大限制了其整体运动能力。因此,步兵主动向骑兵发动进攻,是相当困难的。这也是很多人坚持认为骑兵对步兵具有优势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优势是不可靠的。

二、cf里的枪怎么分类的

冲锋枪:可以连续射击的,如M4A1

狙击枪:可以通过瞄准镜放大后精准打击的,如AWP

散弹枪:一次性打出多发子弹,如:冲枪(忘记具体叫什么了........)

手枪:如:沙鹰

近战武器:近战搏斗使用的武器,如:刀

投掷武器:扔出去的,如:手雷

三、枪都分为哪些类型

枪支从作用上分为,手枪,冲锋枪,突击步枪,狙击步枪,机枪。

从口径分有三种,0-6毫米之间是小口径,6到12毫米之间是中口径,12到20毫米之前是大口径

四、七雄争霸中装备分类为几类?

装备分类为5件:武器;头盔;胸甲;护腿;饰品。

五、武器的名称

给你介绍一下中国的“刀” 最早的铜刀脱胎于石刀,形状很小。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便是铜刀。商朝的青铜刀,刀形较宽,刃端多向上翘,其制作如同石刀。当时的刀主要用来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卫,还未正式用于战争。周代重剑,不喜佩刀。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大刀,柄短刀长,有厚实的刀脊和锋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圆环形,所以又叫“环柄刀”。在北京昌平县白浮西周木椁墓中出土两把青铜刀,一把刀身长41厘米,刀背微弓;另一把长24厘米,类似冰刀形。那时的青铜刀质地较脆,缺少韧性,劈砍时容易折断。与同时代的铜剑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体笨拙,远不如铜剑精巧锋利。因而刀迟迟没有投身战场。 秦汉时期,钢铁问世以后,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长,并且已有专门的战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讲究式样别致,镶饰美观;战刀则注重质地坚韧,作工精良。在当时诸国战争中,兵车已渐渐退出战场,取而代之的骑兵队成为作战主力。因此单纯的刺兵器不足以发挥效力,擅长劈砍挥杀的钢刀的制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刘备令工匠造刀5000把;孙权则命造刀1000把;司马炎也曾一次遣人造刀8000把。这些刀是用来装备军队的,那时刀已成为主要兵器之一。最通用的刀要算“环首刀”,这种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度一米左右,便于在骑战中抽杀劈砍,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的短兵器,在战场上的厮杀格斗中,许多将领往往长矛短刀并用,远刺近劈,威力无比。西汉时大将李广之子李敢“左持长槊,右执短刀,跃马陷战”。三国时南蛮首领孟获的妻子祝融夫人善使飞刀,百发百中。她曾手提八尺长标,背插五口飞刀,重伤张嶷,活捉马忠。 钢刀不仅用于战场上,而且在官场上同样地位尊贵。汉朝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刀。佩刀表示达官贵族的身份等级。东汉时,对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装饰都有极严格的明文规定,谁也不准许逾越。这种佩带用刀,从外形上要求精致美观,刀身通体雕错花纹,刀环铸成各种形态的鸟兽图案。例如东汉中山穆王刘畅生前的佩刀,全长105厘米,刀身饰有线条流畅的错金涡纹和流云图案。两汉三国时,诸国君臣莫不看重佩刀,有的几近嗜好,不惜花费重金,延请名师,耗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功夫,炼制宝刀。那时有名的制刀匠有阮师,据说他造刀“受法于宝青之虚……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候,取刚柔之和”。所制的阮家刀“截轻微无丝发之际,斫坚刚无变动之异”。还有蜀国的蒲元,他运用当时的先进淬火技术造刀,具有独到之处。曾受诸葛亮之命,在斜谷造钢刀3000把。 隋唐时采用更为先进的“灌钢法”代替了百炼法,炼出的刀更加坚韧锋利。唐朝的刀有仪刀、鄣刀、横刀三种。仪刀是皇朝禁卫军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带用刀;横刀是专门装备军队的战刀。唐代制刀不仅注意保持汉民族传统的制作技艺,而且随着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还吸收了不少外来的制刀技艺,促使战刀的制作更趋于实用。明朝军队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体狭长,刀身弯曲,刃部延长,吸收了倭刀的长处,使劈砍杀伤的威力增大。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非常重视腰刀的制作,在其军事著作《练兵实纪》中对腰刀制作方法有着详细的研究与记载。清朝,刀的种类更为繁杂,有腰刀、滚背双刀、脾刀、双手带刀、背刀、窝刀、鸳鸯刀、船尾刀、割刀、缭风刀等等。其中被广泛应用于作战的是腰刀和双手带刀。腰刀上部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长三尺二寸,柄长三寸,重一斤十两(古时1斤=16两),一般用于骑兵作战。双手带刀,柄长一尺五寸,可容双手把握,刀刃长且特别宽大厚重,上部呈平线形。步兵在近身交战时,一刀砍去,可断敌首级或四肢。短刀在明清时代仍然是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